坚持高质量发展,打造汽车“智造”创新城——专访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刘力

发布日期:2025-04-07· 中国汽车报网 黄蓓 编辑:黄蓓
黄蓓 编辑:黄蓓

3月18日,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北京经开区”),小米汽车官方宣布,已完成第20万辆小米汽车的交付。据悉,自去年3月28日小米SU7发布以来,小米汽车达成第一个10万辆交付用了229天,第二个10万辆交付仅用119天,目前正持续提升交付速度。
  也是在3月,落户在北京经开区的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发布了全球首个“一脑多能”、“一脑多机”的通用具身智能平台“慧思开物”。“慧思开物”能够实现从任务理解到执行的全流程智能化,具备处理多场景复杂任务的泛化能力,首次实现了单个软件系统在机械臂、轮式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等多构型本体上的兼容,能够适应多样化的应用场景和任务,为具身智能机器人提供强大的感知、决策与执行能力。
  在过去的一年,北京经开区在智能网联汽车、人形机器人、芯片、商业航天等产业实现了全面快速发展,成为打造新质生产力的典范。近日,《中国汽车报》记者独家专访了北京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刘力,请她分享北京经开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战经验”。
  “国家需要的就是亦庄要干的”
  无论是智能网联汽车、低空经济还是人形机器人,都是国家现在重点发展的产业。北京经开区始终坚持“国家需要的就是亦庄要干的”发展理念,强化顶层设计,聚焦强化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承接转化服务能力,持续优化产业布局,突出产业战略重点,积极抢占制高点。
  在智能网联汽车方向,北京经开区开展了自动驾驶示范区4.0阶段建设,进一步推动智慧出行场景商业化落地;在具身智能机器人方向,围绕类人机器人育新基地建设,推动具身智能关键技术全链布局和开源开放。发布万台机器人应用计划,支持九大标杆场景建设,加快打造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领航示范新城;在未来信息领域,高水平建设北京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实现6G空天地一体功能演示,建设“量子未来社区”,促进量子科技产业加速聚集;在商业航天领域,发布《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关于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商业航天产业高地的若干措施》,正式启动“参天计划”,加快推进北京火箭大街商业航天共性科研生产基地建设。
  为了让顶层设计更好地落地,北京经开区加强战略规划,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主导产业+产业局+平台公司+园区+基金”的产业组织体系,大力整合资源,集中发展合力,形成了“一产业、一平台、一园区”特色发展模式,构建了“管委会+平台公司”的强大合力。
  此外,北京经开区还创新基层治理模式,在居民社区无法覆盖的产业区域新设13个产业社区,专门服务企业发展。
  据介绍,在产业生态培育方面,北京经开区全面梳理全产业链条,加快聚拢各方资源,充分利用博鳌亚洲健康论坛、世界机器人大会等高端产业交流平台加强产业合作,不断延链、补链、强链,推动龙头企业为引领、腰部企业为支撑、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良好局面。
  不仅如此,北京经开区还与区内10家银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推动银行授信万亿支持产业创新发展,打造了总规模超500亿元的基金集群,更好地推动资本与产业有效衔接。
  为了区内企业更快速、更健康地发展,北京经开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全力构建自底向上、上下融通的亲商宜商服务体系,在政企协同上着力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深入实施“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十大行动”,举办营商环境大会,发布亦城机遇清单,完善各领域政策支持体系,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保障,着力将营商环境打造成为北京经开区发展的亮丽名片。
  “企业需要的就是亦庄要办的”
  近年来,汽车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但小米汽车生生在汽车红海里趟出一条光明大道。这离不开北京经开区的一路绿灯,扶上马又送一程。在这背后,“企业需要的就是亦庄要办的”是北京经开区另一条核心理念。
  刘力表示,北京经开区凭借四大核心竞争力吸引小米等汽车产业科技领军企业入驻。一是汽车产业基础雄厚。区内集聚北京奔驰等整车企业,采埃孚等全球供应链巨头,以及国创中心等国家级研发平台,形成涵盖研发设计、核心部件、整车制造的完备产业链,2024年汽车产业产值达2600亿元,增长超20%,产业势能持续释放。
  二是创新与人才要素高度聚集。作为“六区合一”经济功能区,已形成“基础研究-技术攻坚-产业转化”的创新闭环,每年配置10亿元专项资金支持技术攻坚,设立2亿元人才发展基金定向扶持早期项目。通过国际人才社区建设,提供“专项奖励+创业孵化+安居保障+教育医疗”集成化服务,构建起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
  三是产业生态持续完善。依托整车龙头企业优势,区域内海纳川、宁德时代等零部件配套企业不断聚集,产业协同不断深化,北京奔驰零部件本地供应率超50%,小米汽车本地配套率也不断提升。面向下一代汽车发展,北京经开区正加快建设汽车“智造”创新城,系统规划了270万平方米产业生态空间,构建“一港四基地”五位一体、多点并发的产业提质发展空间格局,推进汽车产业补链、延链、强链。
  四是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区内对主导产业设立产业局并为企业配备专属AB角“服务管家”,构建“产业研判-项目导入-要素保障-投产达效”的全周期服务体系。
  在小米汽车产能提升方面,北京经开区正从三方面提供助力。一是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协同推进工厂周边道路、水电等设施建设,确保工厂产能稳步爬坡。二是优化审批流程。首创“一企一册”规划审批服务,推行“四个免于提交”改革,大幅缩短业务办理时间,提高企业工作质效。三是强化空间保障。加快建设汽车智造创新城,通过百亿政府引导基金二期支持产业链补强,重点推动核心零部件供应企业在区内集聚,促进汽车产业供应链稳供保供。
  2024年国内高端豪华轿车市场竞争加剧,但北京奔驰整体发展态势稳中有升,全年汽车产值同比增长5%。这与北京经开区的支持息息相关。北京经开区与北京奔驰始终保持良好沟通,全力支持北京奔驰调整产品结构与产能,整合优化供应链,以及持续推进电动化、智能化的战略布局。北京奔驰今年起在经开区陆续投产中国专属的全新纯电长轴距CLA等车型,有助于企业更好地把握国内汽车产业电动化发展趋势,也为国内市场提供专属体验和智能科技。北京经开区也引导企业积极把握产业转型机遇,推进核心零部件深度国产化,支持企业培养分布在汽车产业各领域的高技能人才和专家型人才,更好适应市场竞争环境,也为京津冀地区新质生产力和产业集群发展注入新动能。
  “率先形成空天经济优势”
  去年年底,国家发改委成立低空司。低空经济成为各地方争先发展的未来产业。不少汽车企业在更早之前就开始布局飞行汽车。
  北京经开区也相当重视低空产业的布局,当前正在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商业航天产业高地,将聚焦空天地一体化,加快推动科技创新,打造低空产业集群,率先形成空天经济优势和空天地一体化形态。具体举措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持续加强低空经济技术创新引领。支持央企国家队设立未来低空飞行器创新中心,研制新型垂直起降载人飞行器。支持用好北京市和航空行业资源,建设共性技术平台,服务低空领域科技创新。
  二是壮大低空制造产业集群。应用牵引和制造支撑,做优现有整机项目,壮大航空电子、机电、结构、材料等制造能力,带动新的整机及应用项目聚集。推动中大型无人机、轻型飞机在区内批产。
  三是形成空天地一体运控体系。基于亦庄自动驾驶技术体系,融合卫星通信、遥感、导航、测控等技术,开发低空无人驾驶技术装备,形成新型低空运行能力。作为改革先行区,推动低空技术和机制创新,为相关领域先试积累经验。
  在采访的最后,刘力表示,北京经开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不断优化产业发展生态,着力打造聚合智能产业链,赋能全产业链发展。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