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诺在中国寻找什么

发布日期:2025-02-18· 中国汽车报网 韩冬 编辑:郭晨
韩冬 编辑:郭晨

 随着2025年新年钟声的敲响,众多跨国汽车企业的领航者再度聚首中国。近日,雷诺集团首席执行官卢卡·德·梅奥再次来到中国。在他掌舵雷诺的4年多时光里,中国之行已屡见不鲜,其到访频率仅次于大众集团负责人。然而,一个鲜明的对比是,大众集团全球销量的三分之一源自中国,而雷诺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深入考察行业生态、与合作伙伴深入交流”,这通常是跨国车企领袖访华的官方辞令。但此次雷诺的来访却透露出新的动向:他们已在中国组建了一支由200名硬件工程师构成的团队,专注于一款低成本电动汽车的研发工作。值得注意的是,这款车型虽在中国研发,却暂不计划在中国市场销售。这一战略布局,或许预示着跨国车企在中国业务的新趋势。
  中国车市的内卷程度之深,堪称全球之最。面对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即便是跨国巨头也难免感到力不从心。然而,这也从侧面印证了一个不争的事实:中国不仅已是世界级的汽车制造大国,更在逐步成为汽车设计与研发的前沿阵地。即便某些车型不选择在中国本土销售,但汽车行业的未来趋势与答案,却越来越需要在中国这片热土上探寻与解答。

不卖车只因太“卷”?
  面对中国市场的竞争,雷诺选择了谨慎行事的道路。2020年,由于在国内市场表现疲软,雷诺决定重组东风雷诺,正式退出了中国的燃油车市场。然而,这并不意味着雷诺放弃了中国这块庞大的市场蛋糕。相反,它以轻资产的模式迅速调整策略,与吉利和江汽集团达成了合作,旨在通过引入新车型和技术,继续在中国市场深耕细作。
  与吉利的合作主要聚焦于燃油和混动领域,推出的雷诺科雷缤(基于雷诺三星XM3)并未在市场上掀起波澜,2023年的累计销量仅为769辆。与江汽集团的合作则侧重于纯电动汽车领域,双方成立了合资公司,并推出了江汽雷诺思皓EX10,尽管这款车型的市场表现略好一些,2023年累计销量为3724辆,但月均销量仍不足400辆,远未达到预期效果。
  面对两次合作的不尽人意,雷诺并未气馁,而是选择了继续在中国市场深耕。此次,雷诺在中国组建了一支200人的工程师团队,专注于研发一款低成本电动车,以期通过价格优势在低端市场寻求突破。然而,这款车型将主要销往海外市场,而非在中国本土销售。雷诺方面解释称,这是基于对中国市场竞争激烈程度的考量,以及雷诺在海外部分市场电动汽车渗透率较低、市场空间更大的事实。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分会秘书长崔东树认为,雷诺此举更多是出于把控成本的考虑。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可以利用工程师红利降低研发成本,而将生产基地放在海外则可能基于更成熟的供应链体系、更高的生产效率和成本控制优势。事实上,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不少跨国零部件企业也采取了类似的策略,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而将生产基地转移至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南亚等地区。
  然而,也有观点担忧这种“在中国研发、不在中国销售”的模式可能导致中国汽车产业“空心化”,沦为跨国车企的“廉价研发基地”。对此,崔东树强调,中国应继续扩大开放,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全球化,不仅要成为世界汽车制造中心,还要成为世界汽车设计、研发中心。只有这样,中国汽车产业才能在全球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对于雷诺而言,在中国市场寻找的肯定不止于一款低成本电动汽车的研发和生产。更重要的是,它看到了中国市场在未来汽车产业发展中的趋势和机遇。随着全球汽车产业的不断变革和升级,以及消费者对环保、智能、便捷出行需求的不断增加,雷诺相信中国市场将成为其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因此,尽管面临诸多挑战和竞争压力,雷诺仍坚定地选择在中国市场继续深耕细作,以期在未来的汽车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跨国车企战略新走向
  年初同样来华的还有斯柯达首席执行官克劳斯·泽尔默。近日,他在中国展开了一场为期10天的深入考察。紧随其后,大众汽车集团的管理董事会主席奥利弗·布鲁姆也访问了中国,并亲自考察了位于安徽省的大众汽车(安徽)有限公司。此外,梅赛德斯-奔驰集团董事会主席康林松、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等跨国车企的领军人物,都将2025年的中国之行纳入了日程。
  跨国车企的掌门人为何如此热衷于访问中国?在业内人士的眼中,这背后蕴含着中国汽车市场对跨国车企日益增长的重要性。尽管部分跨国车企在中国的销量占比并不算高,但中国汽车市场在新技术和新趋势方面的引领作用却无可比拟。
  以电动汽车市场为例,尽管中国的电动汽车市场渗透率已经突破了30%的大关,但许多跨国车企在海外市场的电动汽车渗透率仍然相对较低。因此,他们迫切需要在中国市场寻找电动汽车发展的新动向和新技术,以便为海外市场的布局提供有力支持。同时,中国汽车市场的竞争强度也是跨国车企所看重的。在这片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国汽车企业逐渐形成了强大的体系能力,涵盖了产品研发、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市场营销等多个方面。这些能力对于跨国车企来说,无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因此,许多跨国车企的掌门人都将访问中国视为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他们希望通过实地考察,深入了解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现状,学习中国汽车企业的成功经验,以便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这一系列的高层访问,或许也将推动跨国车企的中国战略出现新的调整。
  中国仍是“必争之地”
  随着中国汽车产业的蓬勃兴起,这片热土已成为跨国车企竞相角逐的关键战场。不仅销量数据在中国市场持续攀升,跨国车企还在此广泛设立研发中心与生产基地,深度融入并推动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
  宝马集团便是其中的佼佼者。2024年,宝马在中国市场成功交付了71.45万辆BMW和MINI品牌汽车,其中BMW品牌更是连续多年稳居中国豪华乘用车销量榜首。尤为值得一提的是,BMW和MINI品牌的纯电动车型在华销量实现了7.7%的同比增长,占比达到集团在华总销量的15%。与此同时,宝马在中国市场的布局日益深化。2022年,宝马集团宣布对沈阳生产基地进行大规模扩建,专注于动力电池生产,该项目由华晨宝马投资,总投资额高达100亿元。这一举措不仅彰显了宝马对中国市场的坚定信心,也为其在全球电动化战略中奠定了坚实基础。
  宝马的成功并非孤例。大众汽车集团等众多跨国车企亦在中国市场进行了广泛布局,纷纷设立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并计划未来进一步加大在中国的投资力度。这些跨国车企之所以如此青睐中国市场,主要得益于中国汽车市场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独特吸引力。一方面,中国汽车市场规模庞大且持续增长,为跨国车企提供了广阔的发展舞台;另一方面,中国汽车产业在电动化、智能化等领域的快速发展,为跨国车企提供了宝贵的技术和经验借鉴,推动了其全球战略的转型升级。
  不难看出,跨国车企在中国市场的战略将更加聚焦于本土化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它们将加大在中国的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力度,积极寻求与中国本土企业的深度合作机会,共同推动中国汽车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这一过程不仅将促进中国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也将为跨国车企在全球市场的竞争中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