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邦魏理仕发布《中国新能源汽车制造集群和企业选址》报告:新锐势力、厚积薄发和积极转型三类城市各有优劣

发布日期:2024-07-02· 中国汽车报网 王金玉 编辑:刘晓烨
王金玉 编辑:刘晓烨

快速发展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未来选址要怎么选?这是近日世邦魏理仕(CBRE)发布的《绿色出行,擎动未来——中国新能源汽车制造集群和企业选址》(以下简称“报告”)专题报告试图回答的问题。这份报告,从整车产业链角度,将中国城市划分为新锐势力、厚积薄发和积极转型三大梯队,其中,新锐势力城市如西安、深圳、常州和长沙,凭借引进先进车企或构建上游供应链集群,迅速崭露头角;广州、上海、长春、重庆等传统汽车制造强城,则凭借深厚的产业基础、庞大的市场规模和品牌影响力持续领跑;而华北及东北地区城市正积极转型,通过政策扶植、完善配套设施等吸引车企入驻。

新能源汽车城市选址产业基础因素综合评价表

新能源汽车产业仍有广阔成长空间

报告指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过去十年间取得了迅猛的发展,年销售量从2013年的2万辆上升至2023年的950万辆。中国凭借完善的产业链、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庞大的消费市场,在全球汽车产业电动化转型中占据先发优势。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渗透率仍仅为6%,展望未来,随着技术革新、政策扶持力度加大以及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将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作为中国汽车产业弯道超车和制造业升级转型的重要突破口之一,新能源汽车成为国内各省市竞相招引扶持的重点产业。尽管2019年前后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监管进一步收紧,近年来各地整车厂和零部件产业项目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2023年,全国汽车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9.4%,为近十年来最高增速。

从中长期看,2023年中国每百人汽车保有量为24辆,与国家信息中心测算的每百人45辆的理论饱和值相比仍有相当的提升空间;更重要的是,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渗透率仅为6%。因此,CBRE认为,无论从增量还是存量替换角度,在政策、技术、基建和产业链优势的共同推动下,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国内仍具有广阔的成长空间。

报告认为,政策、技术及服务、基建和产业链四个方面是驱动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驱动因素。其中,政策方面的影响因素有中国和全球减碳目标、购车补贴及牌照优惠、产业支持政策;电池续驶里程、高阶附属驾驶和换电BAAS则是技术及服务方面的主要决定因素;充电桩、换电站、加氢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则是基建方面的主要内容;中国在新能源整车及动力电池等核心配建方面已形成集聚优势则是产业链方面的驱动因素。

新锐势力、厚积薄发和积极转型三类城市各有优劣

报告从产业链成熟度、劳动力成本、市场规模、运输效率、政策支持及物业条件等多重因素分析,提出企业选址建议以实现最优化生产布局。报告认为,产业链和劳动力资源、消费市场规模、运输便利性、政策支持、土地与物业条件是决定新能源汽车企业选址的关键因素。CBRE建议,新能源汽车企业需从产业链和劳动力资源、当地和周边汽车消费市场规划、运输便利性这三项产业基础因素,连同政策支持、土地与物业条件一起对制造基地选址进行综合考量。

从整车产业链角度,报告将中国主要城市划分为三大梯队:新锐势力、厚积薄发和积极转型。新锐势力城市如西安、深圳、常州和长沙,凭借引进先进车企或构建上游供应链集群,迅速崭露头角;广州、上海、长春、重庆等传统汽车制造强城,则凭借深厚的产业基础、庞大的市场规模和品牌影响力持续领跑;而华北及东北地区城市正积极转型,通过政策扶植、完善配套设施等吸引车企入驻。

在零部件厂商布局方面,报告指出其选择受整车厂位置、环境评估、矿产资源分布等多重因素影响。如,华东地区因密集的供应链优势成为动力电池产能集中地,而中西部地区随着锂矿资源的开发利用,电池产业亦发展迅速。但总体而言,新能源汽车仍然秉承了燃油车时代围绕整车厂建设上下游供应链的集聚特征。

报告还指出,长三角、珠三角及成渝地区因其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成本优势,成为新能源汽车制造业的热门选址地。同时,华东和华南地区凭借庞大的消费市场和完善的销售网络,成为新能源车消费最活跃的区域。此外,运输便利性亦是企业选址时的重要考量因素,汽车物流公司的布局与汽车制造集群紧密捆绑的同时,进一步强化了该区域供应链的效率和运输便利性。

此外,随着汽车及零部件企业纷纷发布碳中和计划,零碳园区已成为未来发展趋势。报告建议,企业在选址时应充分考虑绿色能源供应、绿色供应链构建等因素。通过投资和使用清洁能源、对生产设备和工艺进行节能改造,以及建立绿色供应链等措施积极响应ESG要求,并与地方政府、电力企业等合作推动绿色能源的投资与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

世邦魏理仕建议,企业在新能源汽车选址决策中应全面考量产业链成熟度、劳动力资源、运输便利性和销售市场等因素,并结合实际情况做出明智选择。同时,深入了解各地政策和产业园区扶持条件,充分利用财政、税收、金融等优惠政策,将有助于企业实现更有利的投资布局。在房地产策略上,确保物业满足生产、研发及物流需求,并重视上下游供应链的集聚效应。此外,积极响应ESG要求,与各方合作推动绿色能源发展,将为企业带来长远的可持续发展优势。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