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汽车半导体生态峰会演讲实录|纵目科技温江涛: 行泊一体新思考
以“智链未来 本立而道生”为主题的“2022张江汽车半导体生态峰会暨全球汽车电子博览会”由《中国汽车报》社主办,张江高科、爱集微、浦东新区投资促进二中心承办,11月7日-8日在上海张江科学会堂隆重举行。
本届峰会邀请了以半导体为核心的全球智能网联汽车生态链企业高管、知名分析师与投资机构、中外行业大咖参加,瞄准新智能汽车与能源汽车技术前沿,就科创+产业+金融进行深度交流,为汽车半导体产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同时,通过趋势分享、前沿技术碰撞、投资逻辑解读以及全球汽车电子博览会,共同探讨全球巨变下的汽车半导体产业链发展,为业界充分展示汽车电子最新发展成果与趋势,打造国际化一流汽车半导体领域展示平台。
其中,在11月7日举办的“ADAS与自动驾驶专场”,纵目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产品市场总监温江涛做了题为《行泊一体新思考》的精彩演讲,以下内容为现场演讲实录:
温江涛:现场的各位行业内的同仁,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我负责最后一个演讲,这个话题可能也相对来说比较轻松一点,也没有太多的细节的介绍,更多是我们公司在做的行泊一体,对这几年行业内的朋友都是很熟悉的,对于熟悉的领域我们是怎么思考里面的话题,包括硬件上、软件上有哪些是我们可以改变的,哪些是不可以改变的,包括我们最终产品规划的信息。
纵目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 产品市场总监 温江涛
首先对于电子电器架构这件事行业所有的专家都非常熟悉,硬件其实是成本,软件其实才是真正创造价值的一个输出,当我们都在谈论未来硬件怎么发展,背后还有一个话题不得不提,那就是硬件和软件怎么集合在一起。
L4的开发其实在很多的公司都面临比较大的痛苦和进展,所以在做硬件开发的时候我们首先有一个信息,那就是我们在谈行泊一体这个方案的时候我们首先谈硬件趋势。
硬件趋势上我们可以很清晰的看到一点,未来的软件如果想快速迭代,因为好的体验是靠迭代出来的,而快速的迭代其实是基于非常好的硬件架构。举个例子,比如说在分布式架构,如果你想实现这个整车完整的启动功能,我想启动的时候激光雷达可以晃一下,氛围灯闪烁一下,如果你把这个作为一个开发的变更项,放在一个分布式架构去变更的话,可能涉及到N多控制器的开发,每一个控制器的开发其实背后意味着接近小半年开发迭代的工作。在整车级别提任何一个变更都是一个不可接受或者对于体验来说是灾难性的事情。所以我们从电子电器架构角度看问题的话,未来往Domain发展或者向Zone发展,这个趋势是不可逆的。
我们在谈论行泊一体产品的时候,整个行泊一体的软件发展趋势是什么,原来行和泊的控制器是增加了的,现在我们可以看到有很多的控制器,行业内有很多的方案,比如说TDS架构这样的方案,我们第一步可以把硬件行和泊合在一起,这种方案是比较初级的,从成本的角度有可能会节约一些成本,但是对于性能的提升来说属于第一步。
第二步我们现在也在做一些工作,除了我们把硬件放在一起,其实我们第二步需要把整个中间件包括操作系统和SOC端的信息进行整合,让行泊一体的域控制器可以形成一个相互打通更高效的平台层。
下一步我们已经把服务层、应用层全部打通,用微服务的形式提供感知相关的服务。服务整合以后我们通过利用好行泊传感器和硬件他们之间组合的优势,比如说你把钱用在泊车的情况下可以给你提供更长距离的感知,在泊车情况下AEB的体验也会更好,你的绕行PNC规划的逻辑也会更合理。
这里正好讲到我们在提的感知微服务,在3D环视目标检测算法的进展,这个算法我们去年好几次排在KIDDI的第一名。除了提供服务之外,超声波这种产品也可以当成服务层,我们内部有超声波的SDK,可以输出一些最基础的信号层级的东西,也可以输出点云集,甚至我们可以输出车位级目标级别的一些信息,这些地方我们都会打包成一个微服务。
纵目也生产自己的毫米波雷达,我们可以针对停车场把毫米波雷达做了一个完整的优化,对于停车场噪点的过滤,也可以输出非常有效的点源信息,因为停车场环境有的时候它的光线是比较弱的,我们可以基于毫米波雷达做一些定位,特别是跨层的时候,甚至有的时候在空间车位识别的时候,包括立体车位,毫米波雷达通过它的点云信息可以帮助我们输出非常有效的信息,当然这些信息我们都可以打包成一个微服务,然后进行后续更深层次的融合,我们同时在定义微服务的时候把这些接口定义好,提供的信息也都可以去做拆包。
我们也在考虑在泊车、行车、城区、高速公路大家的切换是非常迅速的,我们考虑在切换过程中让大家的体验保持一致性。功能安全就不多说,前面好多嘉宾也讲过这个产品,我们怎么通过硬件的功能安全岛完成我们在软件平台上功能安全的设计。
还有一个点,自动驾驶GPU的算力其实是相对来说已经做的非常高,但是未来自动驾驶面对人机交互这一块,对于渲染图象质量的要求非常高,未来一定有一个趋势自动驾驶很多的渲染和图象显示的工作放在座舱这里来做。所以未来座舱和驾驶在这方面的融合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所以我们在做架构设计的时候也考虑到分离HMI的设计。还有后续的一些关于手机端的连接,在统一架构的设计上,在软件发展趋势上统一考虑提供一些接口的建议。
汇总一下,我们大体上认为未来自动驾驶行泊一体我们分为三个架构。1.0的架构我们认为是成本驱动的,两个控制器整合在一起,可以节约一部分的硬件资源。2.0形态行泊一体的架构我们认为它是最终极的产品形态,落地的过程中还涉及到对我们任何一家公司对于软件SDK化能力的构建,甚至包括对某一个具体的供应商在行泊很多方面有很深刻的能力。在3.0的过程中,它是未来的趋势,可能不会马上在具体产品上落地。所以我们有一个观点,我们认为在近期更有可能兼顾智能化、成本的诉求行泊一体的架构是行泊一体2.0的架构,我们会充分把传感器使用和芯片的硬件使用的时候,打通行泊之间共性的需求,最终我们把行泊各方面传感器的优势和硬件做更好的复用,在有限成本增加的情况下把软件的价值做到最大化,这也是我们短期内想在2.0架构上做的最重要的工作。
我给大家看一些关于2.0架构背后的故事,这两个图更多是通过环视的摄像头,我可以把泊车场景下的传感器在低速的情况下同时可以输出相关的一些非常高质量的目标,帮助我在TJA的情况下有非常好稳定的感知目标的输出,可以给用户提供更好的体验。
另外一个是我们在做行泊一体架构的时候,我们公司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创新,我们公司也做毫米波雷达,我们在做毫米波雷达的时候,市场做毫米波雷达的人已经很多了,那么我们怎么才能做出我们的差异化和特色。毫米波雷达通常是在行车的时候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传感器去使用,但是在泊车的时候没有看到有人会把毫米波雷达用起来。纵目从2013年成立,包括APA、泊车,停车场的场景包括停车场的产品都是我们纵目在行业内最有竞争力的一块产品。我们对know how的掌握、对场景的理解有比较深刻的认知,我们基于这个认知包括我们对于雷达本身有很强的团队在开发。我们当时定义了世界上第一款双模高速和低速的时候有两个不同的模式,通过不同的模式适应到低速和高速对它的要求。所以我们毫米波雷达也是兼容高速和低速的需求,从而在有限的成本下可以输出更高的价值。
另外还有一个地方,前视摄像头通常来说用在向前的行车场景下,我们怎么更好把前视摄像头应用在停车场景,这个其实在行业内也算是比较领先的一个研究,现在大部分的前视的算法在停车场的感知能力都是比较弱的。
最终基于对硬件、软件发展趋势的一个研究或者我们的一个思考,我们把未来的行泊一体这个市场分为三个大的细分市场,我们认为在不久的将来,第二等级5-15TOPs是具有高性价比的产品区间,在这个产品区间,在这个地方市场份额是最大的。到了大算力这代产品,短期看它的单车价值肯定是非常高的,但是因为现在自动驾驶本身在达到L2以上的体验大家的差距会越来越小,但是大家成本的差异是指数级的差异,所以在任何大量普及的东西都一个最基本的特点性价比,任何的产品都逃不出这个边界。所以在大量市场的规模,我们认为一定是中间档这个产品。针对这三个市场,其实第一个市场可能它对于成本的节约市场也会诉求,第三个市场一定会有车辆,对于体验的驱动智能化的诉求对它来说非常强的一个产品定位差异化的点,这三个市场我们认为都有比较强的需求,但是中间市场我们认为未来是最大的一块市场。
基于这三个市场我们有三代产品规划,这个就不详细展开了。第一代产品我们通过类似于把芯片整合形成一个APA、RPA、TJA功能的产品。最大的这个细分市场我们也与地平线合作一起做了一款产品,在泊车场景我们可以做到性能指标非常好的记忆泊车,如果场景支持也可以做非常好的AVP的场景。在行车场景可以做到匝道主动变道的产品。最大算力的产品,在高速NGP可以提供非常完美的产品体验,我们还有一个产品搭配手机端的产品一起去销售。
今天时间有限,我就分享一下我们公司在行泊一体的思考和产品规划的信息,谢谢大家。
(注:以上速记内容未经本人确认)